wm365合肥又建一新“城”规划亮点来了!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3-11 06:53:04    浏览:

[返回]

  wm365近日,记者从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悉,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于今年1月荣获2023年度安徽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该规划项目亮点纷呈,凸显“以科聚人、以城留人”。

  从全球经济形态和科创载体演变规律看,科学城历经了1.0工业时代工业园区、2.0信息时代产业新城、3.0数字时代科创都心三大阶段变革。迈入4.0时代,国际一流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以满足国际顶级科创人才需求为前提,缓解都市高压力、生活快节奏wm365。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北部,与国家实验室核心区、教育科研区、规划发展区构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间载体,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学研究机构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

  记者了解到,本次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的研究范围约80平方公里,核心规划范围约19.2平方公里。

  项目定位为具备世界一流竞争力的未来大科学城,打造吸引国际人才的科研圣地,生态文明示范的田园耕地和业态丰富、宜居宜游的旅游胜地。实现这三大目标,可谓是合肥建设4.0时代未来大科学城的核心使命。

  在我国,科研群体的年轻化已成主流趋势。新一代科研人员从传统单一生活方式,转变为对社交、自然、文化、居住、旅游等多元交互生活的追求。

  因此,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提出“科创策源、无界共享”理念。根据规划,除必要的重大设施封闭管理外,其他空间全部开放wm365。以公共空间为纽带,形成不同的体验主题,采用不同的开放空间使用方式,利用本土植物特色,塑造富有特色、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创新与活力。

  打造智慧交互空间,结合科技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孵化器等设置科普装置,综合科普教育、科创艺术、科技体验服务等功能wm365,对外展示,加强公众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实物及图文展览、科学实验、互动演示等教育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

  以大科学研究平台为中心,组织科研实验、国际科研组织或机构、交叉前沿创新平台等,形成基础科研生态圈。通过举办重大科学活动,提升本片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规划显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人口布局主要包括国际交流人才、科技从业人员、企业人群、服务工作人群、本地居民等五类人。

  基于此社群特征,将构建科研、生活需求全覆盖的高品质服务业态、智慧交通与公用设施配套、国际化交流体验场景,加快吸引多层次创新人才,以科聚人、以城留人。

  未来大科学城涉及六大类智慧场景建设,分别是智能园区管理、智慧云平台、智慧交通、智慧市政设施、能源利用系统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

  比如,在未来智慧街区场景,贡献一定比例的建筑空间进行共享,鼓励跨行业、跨学科的灵感碰撞与知识分享,为科学工作者提供随时随地交流、思考或独处的特色空间场所。提供多元住宅类型,如国际公寓、人才社区等,满足国际科研人员短暂停留的需求。

  未来大科学城独特的功能和文化特质,还将催生科技文化节、读书节、科学探索等多元文化活动的举办,形成独具魅力的科技文化产业。最终,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包括商业休闲、健康医疗、教育等多元化的各类保障。

  规划提出,紧扣“科里科气”关键词,塑造生态环境相融合,彰显创新未来韵味,整体和谐统一,科技特色浓郁的整体特色风貌。

  基地内核心生态廊道呈鱼骨状分布,中央绿廊为核心绿廊,南北向贯穿整个未来大科学城,串联中部的科学森林和南部的湿地公园两大核心生态节点和多个片区级生态节点。由中央绿廊向两侧延伸,形成结构性绿廊,横向连接各组团;组团内部留出小尺度的社区绿廊,联系各社区级生态节点。

  图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夜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规划范围内的主要休闲游憩空间集中布局在中央绿廊两侧,包括科学森林、湿地公园、智慧农谷、科学绿廊、科学田园等。通过强化城野空间特色、柔化城野边界、构建慢行系统及休憩游览网络,联动自然,活化城野关系,塑造城在田中、城田相融的田园都市体系。让国际科研人才在工作之余,享受郊野度假胜地带来的身心放松和灵感创意迸发。

  地域风情上,合理体现亲水、院落等徽派传统建筑的场所肌理和空间特征,传承地域建筑风貌和景观要素。科技风韵上,建筑风貌及景观设计强调创新性与未来性,突出科技特色,塑造丰富多元的地标形象。

搜索